我國建筑物抗震加固很關鍵
地震災害是常見的一種突發性和毀滅性自然災害。由于地震對國家財產及人類生命的威脅越來越大,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第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少泉在中國科技館給首都群眾帶來一場關于地震及其預防的專題科普報告。 張少泉表示,由于地震孕育機理復雜,大地震積累信息不足。目前,地震預測仍是世界難題。“人類對地震前兆現象有所了解,但遠遠沒有達到規律性的認識。對特定地區的某些類型地震可作預測,但只能是一定程度的預測。對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認識,但短臨預報成功率還很低。”
據張少泉介紹,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國的抗震設防標準重新修訂。比如中小學從原來的丙類建筑提升到乙類建筑,并且嚴格按照“摸底,出抗震鑒定報告——對校舍進行抗震設計——加固施工”的步驟實施抗震加固。張少泉最后說:“防御地震,減少災害損失,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地上搞結實,建筑結構抗震不散不塌;二是地下搞清楚,加強對活斷層的研究;三是經常搞演習,學會應急疏散群體逃生。”
開展活斷層研究的重要性。地下活斷層是地震災害之源。唐山大地震就是在地震前沒有發現地下活斷層,只按烈度六度進行建筑設防,因此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抗御地震災害,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我們應加強對地下活斷層的研究,開展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么要進行地震小區劃。 地震小區劃更有小區域的特點,為場地工程建設提供防震減災技術,其技術水平約超前建筑規范十年左右。這項工作可盡快的把先進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國家也要求大、中城市都要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它可為工程抗震設計、防震減災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地震保險等提供可靠的依據,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顯著,也是“以預防為主”防震減災工作方針落實的重要措施之一。工程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由于建筑物的破壞往往與建筑物所在的場地和地基的抗震性能有關,因此為了減輕地震災害,減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在工程建設時需要考慮工程建設場地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危險程度(即地震危險性)。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工程抗震》創刊于1979年,由國家城鄉和住房保障部主管,中國建筑學會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361期刊網共同主辦。是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專業綜合性科技期,主要報道國內外地震工程動態、工程抗震設計、加固改造和施工方面的先進技術;介紹工程抗震的標準、規范、規程及背景資料;推廣工程抗震方面的新技術、新經驗。設有:地震工程動態、理論分析、應用研究、抗震設計、鑒定加固、場地地基、抗震規范(標準、規程)、道路交通等欄目。
20世紀50、60年代國家開始建造了大批鋼筋混凝土廠房和公建、辦公樓。這些房屋使用至今也有四十五十年的歷史,由于使用維修不當或者建造質量原因,許多房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相當嚴重,危及結構安全。 由于土建投資大,所以盡管房屋存在一些問題,往往不會因此拆除重建,而是采用結構加固的辦法,只要花少量的投資來維修、加固就可以恢復其承載力,確保安全使用。 另外由于新的使用要求,房屋要改變用途或進行夾層等也需要對原結構進行加固。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空間的舒適度也越來越高,面臨近年來災難的頻發,人們對建筑結構的承載越來越重視,無論是新建還是已建成的建筑,對其結構的加固已成為人們主要關心的問題。由于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結構形式,尤其是原有建筑結構的加固,因為對原有建筑的改造,可以提高工程經濟指標的控制,所以開展這項建筑物抗震加固是很關鍵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